信息年度报告

遵义医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 2018-12-29 10:42 (阅读:)

序言

遵义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大连医学院,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1953年成为卫生部直属高校。1969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6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并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珠海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多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5701人,下设28个教学院系,30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学校现专任教师1093人,二级教授12人;现有博士412人,硕士574人,硕士生导师80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

教师队伍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共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共16人;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2个,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学校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药学获得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获得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含培育)项目19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共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学校以各科研平台为依托,近五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5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2项。连续3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3项(全省共11项)。 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及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1999年至今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深层次科研合作。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弘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建成西部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理念及思路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将长征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弘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人文与专业教育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教学理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为育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软环境。

(二)办学定位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紧密配合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目标,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重大课题,组织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充分讨论论证,明确了“将学校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为学校实现后发赶超举旗定向。

目标定位:西部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

功能定位: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

层次定位: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学科结构定位:医学为主,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专业设置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实际、主动适应、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实施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学校现设涵盖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等6个学科门类的30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类17个、工学类5个、管理学类1个、教育学类2个、理学类2个、文学类3个,初步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遵义医学院专业设置学科门类分布情况和遵义医学院专业设置详表分别见图1-1和表1-1。

图1-1遵义医学院专业设置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表1-1遵义医学院专业设置详表

门类

数量

专业名称

医学

17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物制剂、临床药学、 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助产学、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

工学

5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

管理学

1

公共事业管理

教育学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

理学

2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心理学

文学

3

英语、翻译、商务英语

(四)学生规模

2017-2018学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701人,折合在校生1976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765人;研究生1811人;成教生9687人,留学生125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7.67%。

(五)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

1.招生规模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结构与效益、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思路,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招生规模,稳步提高在校生人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7年,我校继续推行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省内一本招生专业(类)增至11个。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3945人。遵义医学院2017年本科生录取情况见表1-2。

表1-2:遵义医学院2017年本科生录取情况表

项目

省内

省外

计划数

录取数

一志愿录取率

一志愿录取率

计划数

录取数

一志愿录取率

一志愿录取率

理工

2355

2557

2312

90.42%

640

640

559

87.34%

文史

777

586

409

69.80%

163

163

150

92.02%

合计

3132

3143

2721

86.57%

803

803

709

88.29%

备注:根据教育部计划编制规定,预留计划(10人)按不分省计划进行编制,所以该计划并未计入省、内外计划数中。但在实际录取中,根据投档生源情况已调整使用,并计入录取数统计。

2.生源质量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新办社会紧缺专业的同时,不断开拓省内外优质生源市场,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1)省内情况:

2017年,学校在省内新增护理学、制药工程、预防医学三个专业在省内一本批次实施录取。理工类(医学类专业)一志愿报考率高,其中本部省内投档考生生源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遵义医学院(本部)2017年省内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理工类)见表1-3。

表1-3:遵义医学院(本部)2017年省内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理工类)

专业类别

省内批次控制线

投档最高分

投档最低分

最高分超出省控线

最低分超出省控线

理工

一本456

564

468

108

12

理工

二本361

488

437

127

76

(2)省外情况:

今年,学校在重庆市(首次获批)、四川省实施部分专业一本批次(理工)招生,并逐步增加招生规模,其中重庆市一本批次一志愿录取率为88.57%,最低分(553分)超一本控制线61分;四川省一本批次一志愿录取率为100.00%,最低分(560分)超一本控制线49分。

在省外二本批次理工类(医学专业为主)录取中,辽宁、河南、黑龙江、甘肃、河北等省均在当地一批次控制线上录取。浙江省作为全国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省,录取平均分超浙江一段控制线(577分)1.37分。在全国有17个省、市超当地省控线40分以上录取。遵义医学院2017年省外二本理工类招生统计(与当地控制线相比)见表1-4。

表1-4:遵义医学院2017年省外二本理工类招生统计(与当地控制线相比)

分数段

省(市、区)

0-20分

湖南

海南

广东

21-40分

青海

陕西

江西

四川

41-60分

安徽

广西

重庆

山西

山东

江苏

云南

天津

61-80分

福建

甘肃

81-100分

吉林

浙江

100分以上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辽宁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优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共有师资1294人,其中专任教师1093人,外聘教师205人,直属附属医院共有教师65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319人,副高级534人,中级18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78.05%(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见表2-1)。博士412人,硕士574人,学士10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比例为90.71%(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见表2-2)。从年龄结构上看,35周岁以下教师388人,占35.49%,36至45周岁以下教师448人,占40.98%(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一览表见表2-3)。从学缘结构上看,非本校毕业教师比例为81.43%,本校占18.57%(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一览表见表2-4)。

表2-1: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年度

专任

教师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7-2018

1093

319

29.19

534

48.86

183

16.74 57 5.2%

表2-2: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一览表

年度

专任

教师数

博士

硕士

本科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7-2018

1093

412

37.69

574

52.52

107

9.79

表2-3: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一览表

年度

专任

教师数

35周岁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7-2018

1093

388

35.49

448

40.98

225

20.59 32 2.93

表2-4:遵义医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一览表

年度

专任

教师数

外校毕业

本校毕业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7-2018

1093

890

81.43

203

18.57

2.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93人,外聘教师折合数102.5人,附属医院折合教师人数97.8人,生师比15.65:1。遵义医学院生师比统计表见表2-5。

表2-5:遵义医学院生师比统计表

年度

学生

折合数

教师数

生师比

专任

教师数

附属医院

教师折合数

外聘教师

折合数

共有

师资

专任

教师数

2017-2018

20241.9

1093

97.8

103

1196

15.65:1

3.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在2017-2018学年期间,我校共开出本科课程1098门。按职称划分,则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38门,达631门次,占开课总门数的18.54%;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数448门,达1611门次,占总课程门数的40.8%。

4.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逐步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制定和完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培养培训制度

学校出台《遵义医学院关于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的实施意见》、《遵义医学院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意见》、《遵义医学院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以及《遵义医学院中青年教学骨干选拔培养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认真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

继续推行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导师制。安排本学科有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指导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从而使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本职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我校于2017年完成24名新进教师的导师配备工作。并于2018年4月在临床代管院系针对《遵义医学院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整合了临床代管院系针对本学科制定的导师制培养方案,拟于2019年在临床专业组织实施青年教师专业化导师制工作。2018年5月,顺利完成我校第四批56名新进教师及导师的考核工作。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励更多优秀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导师制的工作中,最大程度发挥校内优秀资源的辐射作用。在原有文件基础上,增加“优秀导师”评选项目并试行了“优秀导师”评选工作,评选出优秀导师共计13人,并予以表彰。

积极遴选中青年教学骨干,以选拔和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为抓手,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坚持“择优遴选,严格程序,注重实效,确保质量”的原则,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师德高尚、具有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进取精神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队伍。对教学骨干在进修、培训、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营造拔尖人才快速成长、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快速健康发展。根据《遵义医学院中青年教学骨干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遵医院办发[2015]33号)文件精神,中青年教学骨干任期为2年,实行年度考核和期满综合考核制。目前遴选中青年教学骨干24名,已于2017年10月底完成第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年度考核工作。并计划于2018年年底启动任期考核,第二批启动年度考核工作。

(3)实施校内两级培训管理制度

建立学校、院(系)两级培训管理体制,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继续推行“校内自主培训”,“校外国内短期研修”,“境外交流学习”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

“校内自主培训”方面,充分利用“高校骨干教师网络培训”、“国内访问学者”、“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成长发展互助平台”等平台,多方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2017-2018学年,经院系推荐,学校组织275名教师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并顺利取得培训证书,从院系选派4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实现了优质教学成果和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新进职工培训方面,2017年组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共53名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且全部合格。同时,为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技能互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广大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教学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专业引领下完善自我”。学校继续开展“教师发展互助平台”,着力培养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成长发展互助平台,截止2018年9月,互助平台共计组织学术讲座13次,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主题,邀请学校资深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老师们分享个人经验,共培训老师800余人次,进一步丰富了校内培训的途径。

“校外国内短期研修”方面,继续采取学校统一组织和各院系自主申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或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及会议,2017-2018学年共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各类短期培训达214人次。

“境外交流学习”方面,选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台湾等国家进修培训共计19人次,并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赴台湾阳明大学的研修计划,选派5名教师赴台湾进行PBL研修。

(4)大力支持教师对外交流,不断增强教学科研水平

2017-2018学年,学校共派出65名教职工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交流学习,涉及国家有英国、美国、爱尔兰、泰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其中,16人通过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侨办等项目出国留学和短期研修,7人参加台湾阳明大学PBL教学培训。这些外出学习交流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了教师现代教育理念。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经费的投入,在经费使用上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需要。2017年我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为3305.9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支出为2332.54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为2364.15万元;实验经费为736.3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680.25元;实习经费为290.77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为868.23元。遵义医学院2017年教学经费总投入图和遵义医学院2017年教学经费投入生均值图分别见图2-1、图2-2。

单位:万元

图2-1遵义医学院2017年教学经费总投入图

单位:元

图2-2遵义医学院2017年教学经费投入生均值图

(三)教学条件

1.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61401.58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5m2,生均实验室面积11.4m2,生均宿舍面积14.87 m2。教学科研用房充分保证学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所需基础条件,房屋质量安全,房屋资源分配、布局合理,教学利用率高,为学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提供良好硬件平台,取得良好办学效益。

2.图书资源

图书馆现有新蒲校区、珠海校区图书馆两个馆舍,共有馆舍面积4.5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4661个。现有馆藏图书243.14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3.81余万册,生均纸质图书67.71册,电子图书109.33余万种,生均电子图书55.32种。目前订购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110种,拥有Web of Science(SCIE)、ScienceDirect、BIOSIS Previews、MEDLINE、BMJ、SciFinder、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70个,并自建学位论文、科技查新报告等数据库8个。同时,学校图书馆查新站还是贵州省唯一一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校本部图书馆于2017年从遵义市大连路搬迁至新蒲,9月新蒲校区图书馆正式开放并荣获鲁班奖。2017年学校图书流通量104087本次,入馆45余万人次,各电子资源访问量2051余万次;科技查新站共完成课题查新、成果鉴定查新共211项,查收查引732项,参考咨询2225人次,并完成职称论文以及论著、教材、研究报告等查重工作1312篇;举行各类培训33场,累计培训人数达4760人次;完成文献检索教学1628学时。

3.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715.6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7652万元,2017-2018学年新增教学科研设备值为1419.53万元,增长5.12%。

4.信息资源

2017-2018学年,新蒲校区出口带宽共计4Gbps,其中中国教育科研网专线500Mbps,能够满足学校师生的上网需求。现有各类网站70余个,全面覆盖学校二级机构,并建成一卡通系统、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虚拟仿真系统、MOOC系统等信息系统20余套。2017-2018年各教学院系使用全自动录播教室、MOOC教室共计87次,使用时长共计290小时;MOOC平台投入使用至今,共有175门自建课程资源,其中MOOC 2门,SPOC 152门,微课21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6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专业获贵州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立项;3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根据总量控制、需求导向、强化特色、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原则,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依据国家和贵州省产业发展布局,以需求为导向,严格控制专业总量,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持续优化现有专业,对优势特色专业增强发展后劲,对新兴专业增加资源配置,凝练专业特色,形成新的生长点,进一步强力推进专业均衡发展。

2017-2018学年,新增设了精神医学和助产学本科专业;对生源欠佳、就业质量不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予以限量招生;对不符合国家专业规范要求的临床医学(医学美容)等医学类专业方向停止招生;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不断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课程建设

按照“分级建设、分类管理、总体优化、全面提高”的要求,我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及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重点进行课程建设。截至2018年8月,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9门课程获贵州省一流大学建设(培育)项目立项;校级精品课程30门,优质课程65门,重点课程48门。

2017年引进的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智慧树共享课程达300余门,课程涉及职业素养、创新创业、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与人文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为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的MOOC平台建成使用以来,已完成175门自建网络课程资源,其中MOOC 2门,SPOC 152门,微课21门,课程内容涵盖学校16个院系的主要专业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执行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教材选用管理规定,坚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卫计委规划教材和“马工程”重点教材,保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学校统一采购教材,由学生自主购买,严禁使用盗版教材。为加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学校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编写教材,对教师出版的教材进行奖励。2017年主编/参编教材25部。

(四)教学改革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整合

为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以小班教学为主体,小组讨论为主导,大力推进双语教学、PBL教学、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进“大班理论、小班讨论、课外跟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以“卓越医生教改班”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临床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工作,继续在卓越医生教改班开设《人体结构学》《医用化学》和《病原生物学》基础整合课程,以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专业整合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2.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推动“三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现代医学背景下生命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探索”获遵义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思政课程建立播州区平正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播州区龙坑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思政类课程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将《形势政策》课程调整为“形势政策大讲堂”,聘请课堂感召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校领导或政府领导为学生讲课。同时,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三门必修通识课程调整为线上学习、线下讨论、教师指导的混合模式教学模式,让课堂翻转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以成果示范为引领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17-2018学年组织了15项教学成果申报第九届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最终共有6项教学成果荣获表彰,其中教学成果《以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特等奖,《以服务贵州贫困地区为目标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获一等奖,《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创新—“4+1”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和《智慧型护理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等3项教学成果获三等奖。

4.以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

一方面,重视“互联网+”平台建设,如《人体解剖学》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美国卡萨斯大学医学院开展远程双语解剖学教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通过医院PACS系统收集案例,在计算机上开展理论和实验融合的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网络平台,继续以教学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教学管理平台功能,从而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5.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

2018年,学校制定了《遵义医学院关于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积极倡导包括“翻转课堂、综合测试、课堂答辩、调研报告、开卷考试、技能操作、上机操作、作品制作、竞赛”等形式在内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内容向综合性转变,成绩评定向全面性转变,引导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变革,突出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2017-2018学年,学校共有100余门课程开展了课程考核改革,有80门课程7000余人次参与网络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以证代考”,临床医学专业注重与执业准入考试及考研相结合,推行客观结构化考试。

(五)必修课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7-2018学年开设了必修课程731门,选修课程367门,全年运行3403门次。在加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拓展通识选修课的覆盖范围。目前,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涵盖了通用能力、艺术、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在加强课程覆盖面的同时,尤其注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提供的数百门通识选修课中,根据学情报告和学生教学反馈等信息,在网络通识课程中精选出60-80门重点推荐给学生,同时对本校自建的通识选修课进行择优开设,对少量教学效果较差的通识选修课程进行淘汰。

(六)课堂教学规模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开课总门数1098门,按课程门次有3403次。选修课课程门次479次,占课程门次总数的14.8%。有实践环节的课程门次796次,其中独立实践的课程门次58次,分别占总课程门次的26.93%和1.96%。2017-2018学年本科生课堂教学规模统计情况见表3-1。

表3-1 2017-2018学年本科生课堂教学规模统计表

课堂规模(人)

开课门次(次)

比例

≦30

552

18.68%

30<总人数≦60

1100

37.23%

60<总人数≦90

210

7.11%

总人数>90

1093

36.99%

合计

2955

100%

(七)实践教学情况及毕业论文(设计)

1.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养成;理论、实践、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医教协同、校企、校地的有效协同。不断优化和完善“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种能力、六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7年度学校获得省级一流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项目3个,分别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新专业、非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加强,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学综合、康复医学,助产学等新专业实验室场地已完成装修,能够保障实验教学课程正常开展。

学校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推动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广泛在机能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护理学、诊断学、临床技能等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遵义医学院虚拟现实平台—开腹阑尾切除术》、《药用植物学虚拟实验项目》获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加强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建成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平台,建成云桌面教室5间,564个学生终端,用于开展网络平台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VR实验室2间,配备VR眼镜高性能计算机60台,用于开展基于VR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公共平台除保证正常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外,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面向《办公室自动化》、《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以及网络化考试开放。

学校开展了校级教改项目“实验教改专项”的立项评审工作,申报项目达95项,共计立项36项。以此提升实验系列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2017-2018学年共计开放实验室1288学时数,共计38640人时数。同时,对近三年入职实验课教师及带教研究生督导39次。

学校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2017-2018学年,第一临床学院、教务处及附属医院远程医疗中心联合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每周四在远程医疗中心组织资深临床教师对附属医院及毕节市人民医院、播州区人民医院等9所临床教学基地通过远程教学方式进行同质化教学活动。针对临床教学基地内、外、妇、儿各科的骨干带教教师举办了第四届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骨干教师培训,共有来自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和省内20多所医院400余名带教教师参加培训。同时,还举办了第二届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来自广东、四川、重庆和贵州的24家教学基地共25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2017-2018学年新培育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市上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遵义市汇川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等12家实践教学基地。

2.毕业论文(设计)

2017-2018学年,学校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工作,严格要求各二级院系认真执行《遵义医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做好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查重、评阅和答辩等环节,有效保障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质量;同时,组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本学年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34篇,校级优秀指导教师30名。

(八)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继续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大创计划项目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及资助经费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趋势:2017至2018学年国家级立项27项,省级立项51项,校级立项159项,资助经费101.9万元。

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优秀奖5项;学生参加第七届“国药工程杯”制药工程专业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贵州赛区决赛三等奖3项。学校还组织开展遵义医学院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44项,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遵义市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需求,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依据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制定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兼备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经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次讨论,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利用网站、通报会及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本科人才目标进行宣传,让社会利益方和全校师生知晓并逐步认同。在社会服务活动和招生宣传中,新闻媒体、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也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表示充分的认可。

(二)教学条件

积极申报“百”“千”“万”计划专家,学校坚持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此规定列入教学的常态化管理,制定了《遵义医学院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师资管理制度,设立教师授课津贴,提高教师课酬,明确要求在职在岗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每年都为本科生讲授本科生课程。

学校是省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收入主要有:财政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近年来,学校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总的办学经费逐年递增,学校教学的基本运行、教学改革的实施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有充足的经费保障。2017年生均日常教学运行费2429.64元,高于教育部生均日常教学运行费1200元的标准。

(三)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情况

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中既有成绩卓著的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更有扎根基层的卫生事业领导者和建设者,得到多方赞扬和肯定。我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并获得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我校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高度赞誉我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质量。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采取问卷调查、校园双选会、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调查,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和课程梯度,注重人才培养能力阶梯式上升的人才规律,注重课程体系与国际先进教育和国家专业教育标准的对比研究和衔接。

3.培养方案特点

目前学校执行的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2011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的,该方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个性化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一是搭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创新四大平台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二是压缩必修课程学时,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最高达50.7%;四是强化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如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创业基础》纳入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从4学分增加至12学分,第二课堂将课外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纳入学分认定范围,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2个学分。

根据教育部2018年正式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校一方面及时传达组织学习国家标准,明确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广泛开展专业教学业务大讨论,提升专业教学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各专业对照国家标准开展自查,查找专业存在的差距,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尤其是做好专业自建工作,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弥补专业短板,推进专业转型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4.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验课程整合与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个学科的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毕业实习需要,通过遴选和建设,现拥有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实习教学基地校外实践基地151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62所,乡镇及社区医院17所,其他医药类基地34个,非医学类实习基地25个,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实习教学的需求。

5.创新创业

学校开设了《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科研方法》、《文献检索》等四门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程。同时,学校与智慧树网络课程平台及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法学》、《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多门创新创业相关的网络选修课程。组织开展“SYB创业培训班”、“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等专项创新创业培训活动。

创新创业宣传在通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海报、微信公众号“遵医大学生创新创业资讯平台”、创新创业专题网页、创新创业QQ群等多种形式,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宣传的基础上,组织“我的创新创业故事暨微视频征集活动”;同时中心积极加强校地合作,与遵义高新区合作开展“双创”主题宣讲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组织、评审工作;协助团委开展“挑战杯”项目遴选推荐。

6.立德树人

学校认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工作,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导师遴选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抢抓“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申报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将信息化理念融入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本科教育在办学中的根本地位,坚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做到“五个坚持”,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凭借地处遵义红色城市的优势,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红色教育“十个一”工程。加强红色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配合学生党员开展工作,配合学生党员开展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2.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明确学校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分管校领导对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每年多次专题讨论教学、人才培养、学生奖惩等事宜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等工作。坚持每学期开始和结束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工作进行部署和总结。校领导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并建立了校领导听课制度,确保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院系制度,院系主要负责人向联系校领导汇报院系发展情况,校领导定期不定期到院系检查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教学工作发展。

(二)质量监控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质量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技术化,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1.规范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制定了《遵义医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及《遵义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遵义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遵义医学院教学检查制度》、《遵义医学院教学评价制度》、《遵义医学院听课制度》、《遵义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工作细则》等,为全面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于2017年11月修订了《遵义医学院本科教学专家督导团(组)工作细则》。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坚持和完善常规性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进行三期教学检查,通过采取学校抽查、院系检查、院系和教研室自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不断优化检查内容和流程,提高检查效率,加大教学过程监控力度,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做好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和调控工作。2017-2018学年度共完成了6次包括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

(2)坚持和完善课堂教学督导和集体备课督导工作。学校建立了校、院、室三级教学督导体系,每学期都会开展督教、督学、督管活动,坚持每周一次总结反馈会,每学期一次教学专家组督导总结会,以确保反馈到位、整改到位。专家督导组根据工作安排,对本学年度报送集体备课计划进行随机抽查督导,院系集体备课总体流程规范,符合学校要求,开展效果较好。

2017-2018学年度共听课督导269人次,其中新蒲校区178人次(66.17%),第三临床学院4人次(1.49%);珠海校区87人次(32.34%)。初级职称47人(17.47%)、中级职称106人(39.41%)、副高职称99人(36.80%)、正高职称17人(6.32%)。通过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反馈,使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2017-2018学年度课堂教学督导听课情况见表5-1.

表5-1 2017-2018学年度课堂教学督导听课情况

分数

≥90

80≤分数<90

70≤分数<80

≤60

合计

人数

110

157

2

0

269

比例

40.89%

58.36%

0.74%

0%

100%

(3)坚持和完善三级听课制度。根据《遵医院学院听课制度》对校、院系、室三级领导听课、督导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学习性听课提出明确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整改。

3.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讲课、微课比赛及推荐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等多项教学竞赛活动。在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首届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评奖活动中,我校教师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微课竞赛:2017年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中共有4部作品获奖,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各一项,并获得大赛授予的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继2015年参加比赛以来,第二次取得佳绩。

4.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奖励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奖励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2018年5月,收集并整理了2017年度学校教职工发表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186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指定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49篇。并推荐了15篇文章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7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评选。

5.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分析情况

按照教育部及足彩比分,足彩竞彩网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填报了2017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上传到教育部相关平台。2017年下半年,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高度重视,已下发数据采集工作的相关通知,并使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专用软件,在数据采集工作结束的同时,启动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中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为学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质量改进意见建议,不断教育教学提高质量。

6.注重多途径获取学生教学信息反馈

通过设立教学副校长和教务处长信箱,组织召开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相长会,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和建议,并反馈至相关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每学期教学相长会、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各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分析、汇总工作,通过反馈及整改,建立闭合性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系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就学生对学校教学满意度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2017-2018学年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达88.77%。

(二)毕业与就业

1.毕业生情况

毕业资格审核和学位授予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7-2018学年,全校本科毕业生共有3348人。其中,一次性取得毕业证书3306人,毕业率达到98.75%,获得学士学位3281人,学位授予率为98%。

2.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学校卓有成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社会声誉良好,毕业生持续受到省内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选用。截止2018年8月31日,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数3348人,就业人数2900人,初次就业率86.62%。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见图6-1。

图6-1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其中,考(保)研究生31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35%,含免试推荐32人,考取本校157人,考取外校120人和出国(境)留学4人。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升学情况见图6-2。

图6-2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对2018届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是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我校“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见图6-3。

图6-3遵义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3.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7-2018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2.93%。

4.社会评价

2018年6月,我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分布全国的3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学习情况、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这些方面表示认可,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

5.毕业生成就

学校以培养服务基层、敬业为民、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本科培养方案,注重以长征精神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怕困难、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品格,注重学生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我校各届毕业生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不少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大部分毕业生扎根在医疗卫生战线,服务基层医疗,在我校历届的校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

七、特色发展

(一)模拟医学与虚拟仿真教学建设显成效

学校建有临床技能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现已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使实践教学向微机化、网络化、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方向发展,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及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急救意识的培养,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70项,其中2018年学校《遵义医学院虚拟现实教学平台——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药用植物学虚拟实验》两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荣获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二)构建特色显著的人文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课程主导、知识渗透、实践融入” 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一是建立了必修与选修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人文课程体系;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将人文精神纳入教学内容,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职业操守;三是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政类课程均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学生仁爱之心、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入院、入科实习岗前培训中,均将人文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培训。

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学校积极组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引入了外校优质MOOC资源,实现课堂翻转,丰富了学校的通识课教学资源,但要确保学生有目的成系统的进行学习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争取在全省、全国高校发挥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二是鼓励教师申报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以点带面,带动其他课程的慕课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内建外引,搭建和引入多个慕课建设平台,积极推动教学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医教协同育人需进一步强化

学校不断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的临床教学基地群,积极推进医教协同育人。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院联合,推进协同育人;二是开展以“注重临床、重视实践,加强技能、培养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三是注重发挥名医名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师带徒”教育体系。

(三)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待进一步扩大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贯重视教学质量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但由于教学质量的监控的覆盖面有限,教学质量监控范围需进一步扩大,使之从校内课堂督导到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从评教为主向评学、评管并重转变。同时,不断完善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管理干部听课和校领导评价等多元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018年11月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校园1号路(新蒲校区)
          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大连路校区)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金海岸(珠海校区)

校办电话:0851-28609388  28642444(传真)   本科生招生:0851-28205801  28204791
研究生招生:0851-28643580  成教招生:0851-28609685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  黔ICP备06003261号-2 贵公网安备52030002001152号

版权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